“市政府为全市10多万低收入人群量身定制了医疗救助、人道救助、分类救治等七道帮扶防线,力争到2020年有效解决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问题。”7月28日,南通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,对新出台的健康扶贫政策进行解读。
只有走得深,问题才能摸得准,继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。据了解,这一惠民新政的出台,得益于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党员干部的精准大走访。全省“大走访”活动开展以来,南通结合实际深化“走帮服”活动,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摸实情、讲真话、出新招、办实事,用问题解决率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开政策“良方”,解民生痛点
盛夏时节,重获光明的如东县曹埠镇跨岸村89岁的陈秀美老太走在房前屋后,绿油油的庄稼,怎么也看不够。10年前,陈老太患白内障失明,家里没钱治,出门只好拄根木棍探路。上门“走帮服”的如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更生了解情况后,多方联系为她做了手术。
然而,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走访几次就顺利解决的。市卫计委干部杨国泉在“走帮服”时就发现,走访对象里有好几户都因家人生重病陷入困境,他看在眼里、急在心中:“除了个人献点爱心外,我真不知还能做什么。”
据统计,南通市人均年收入低于7000元的有10.89万人,其中约一半家庭的贫困与家人生大病有关。机关干部普遍反映,这部分走访对象帮不了、拉不动。
这一问题引起南通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。经过反复“把脉会诊”,一个以“3+3+1”七道“防线”为主要内容的“健康扶贫”新政新鲜出炉。目前,落实这一新政已被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。
南通要求,“走帮服”中遇到的问题,必须事事有回音、件件不落空:能够解决的,必须即知即办;一时难以解决的,要提出解决预案;需要市级层面统筹协调的,要及时梳理上报;即使是一些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诉求,也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。
借力“大数据”,帮服精准化
“没想到‘走帮服’也用上了‘大数据’,我们小区逢雨必淹的问题迎刃而解了。”8月4日,家住崇川区中南苑的林萍告诉记者,小区居民曾向多个部门反映过这事,一直没下文。不久前,“走帮服”工作组上门,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又提了出来,可一问对方单位,心里顿时凉了半截——区外口办,这个与市政建设一点不沾边的单位,能解决问题吗?
林萍的担心,崇川区早有考虑:该区在“走帮服”中借助“大数据”技术,创新开发了集录入、交办、督办、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“走帮服”问题处理系统,把问题分为城市建管、民生保障、经济发展等6类56项,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个不落,并设置个人办、单位办、联合办、领导批示办、移交市级办5种办理方式,引导责任单位与问题“对号入座”,责任一目了然,问题一追到底。林萍的问题被系统交给区住建局和街道联合办,限期完成。领到任务后,崇川区市政养护中心进场施工,冒着酷暑干了一个月,按时完成了整修。
立足于解决问题,南通各地开展了多样探索。海安县成立7个专项工作组,针对性化解农村、企业、社区建设、环境整治等七大类问题;如东县开发“如东党群”APP,建立信息共享、互相监督的大数据平台;通州区构建“简单问题快速解决、典型问题精准解决、共性问题跟踪解决”的靶向式问题解决模式……
目前,南通6.4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共走访城乡家庭264余万户、企业23573家、村居1900个,覆盖率分别为99.3%、97.2%、100%;摸排梳理出各类问题8.1万个,已解决或初步解决5.6万个。
公开“晒”成效,督促真走实办
南通市将“走帮服”半年成效公开“晒”在了本地媒体上,还在市委、市政府召开的“走帮服”推进会上,打破常规,采取不打招呼、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发言单位,抽到谁,谁就上台对标找差,接受监督评议。
“开始听说要搞随机抽选,以为只是做做样子,没想到来真的,‘走帮服’里当不得南郭先生!”一家市直单位负责人感慨。为了进一步压实责任,南通还将“走帮服”实效作为衡量机关作风好坏的重要指标,与机关绩效考核、评先评优挂钩,督促各级干部既要身到,更要心到、情到、解决问题的办法到。
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抽样调查显示,“走帮服”开展以来,全市企业和群众的好评率分别达到89.1%和89%,对党员干部的满意度分值达到85分。
(本文刊于《新华日报》2017年8月11日头版头条,有删节)